李道亮:智能裝備與現代農業發展
李道亮: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!首先非常感謝編委會給我一個機會,昨天晚上才定了這個題目,今天用半個小時的時間給大家講講。今天的主題是智慧農業,智慧農業的核心應該是智能裝備,首先給大家說說我為什么要搞智慧農業。
第一個,現在的勞動生產率很低,通俗一點來說我們現在中國的勞動力大約是發達國家水平的1/20,反過來說國外一個勞動力頂我們20個勞動力的產量,這就是一個基本的概念。第二個,我們中國一線農民的勞動成本越來越高,老齡化越來越突出,前兩天我到了東北的齊齊哈爾,這個地方不是東北發達的地區,我問了問鄉鎮黨委書記,現在戶口是中國農民的還在村里住的大約是30%,第二個,在村里的這些人真正從事一線勞動的只占10%,90%的人要不就是老人,要不就是孩子,干不了活的,這就是中國的現狀。還有一個數據,一線勞動力的平均年齡是55歲,江蘇大約在60歲,中國大約可能就在55歲左右,45歲以下基本不從事農業生產,就是現在這種生產方式的,給錢也不干這種活,特別是90后和00后,這是一個本質的問題,大家可以考慮這個問題,再過20年這幫人75歲了,肯定干不動了,后邊誰來種田,誰來種菜,誰來養豬,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。
再一個問題,中國資源利用率只有發達國家的2%,產的產量才是人家的一半,核心也是因為技術問題。因為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,靠人、靠經驗、靠天。我們現在的生態環境面臨很大的壓力,80%的土壤都面臨不同的污染,什么原因?舉個例子,現在上化肥,老百姓基本上不知道用多少、用什么,就知道弄上一袋子化肥,撒的越多產量越多,這樣導致長此以往我們的土地就不好了。再看看全國的河流、湖泊為什么都污染了,工業是一個方面,農業也是一個方面,一下雨全部進河里。
我們現在為什么要發展智慧農業,精準農業?農產品的成本超出國際市場,沒有一個農產品是比國外便宜的。還有一個,我們除了水產品,水果、蔬菜這三類農產品是凈出口,其他的產品全部凈進口,大豆80%靠進口,不是說不能進口,這可以看出來我們農業的競爭力沒有了。因為我們不精準、不高效,環境面臨污染,我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障。
敢問路在何方?根本的道路就是這個,機器代替勞力,一定是未來的本質,將來人不干活,機器干活,人看著機器,機器工作正常,豬養的很好,菜種的很好,產量極大。說幾個數字,發達國家的水平一個人種一萬畝地,一個人養一萬頭豬,一個人生產一千噸魚,一個人養15萬-20萬只雞,這就是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,機器代替勞力是未來必然的方向。電腦代替人腦,將來的人沒有多少農業知識照樣種的很好,依靠電腦。有兩個關鍵的技術,物聯網使機器精準化,大數據使農業走向智能。
習總書記說的話是全國人民智慧的結晶,“中國要走新型工業化、信息化、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道路,薄弱環節要農業現代化,農業要現代化的本質需要技術創新”,我覺得有三大技術創新,第一,生物技術創新,生物技術說白了就是育種,比如說西紅柿,中國一平方米15公斤就很不錯,國外是70公斤,咱們一頭牛奶一年產5噸就算非常好的牛奶,國外是12噸,這就是差距。第二個是裝備技術,裝備代替勞力,智能裝備。第三個是信息技術,裝備離了信息什么都不是,內燃機帶著耕地,有多少肥料什么都不知道,更不會無人駕駛。
中國的農業將來是要4.0,我這本書下個月面試。1.0就是用人力續力經驗,中國有35%是這種狀態。2.0是機器狀態。3.0就是現在所提到的物聯網,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也是3.0,還沒有到4.0,智能化農業。4.0就是智能農業,從理論上講人可以全面不參與,無人駕駛的機器,全面實現智能,這是最高階段,我個人做了一個大致的判斷,按70%實現的話,1.0中國基本上在80年代左右,70%都是靠牛、靠馬、靠人,80年代承包責任到戶的時候是2.0,到2020年,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是65%,再過三年差不多70%,2020年中國完成2.0,2020-2050,中國一百年夢實現的時候,30年之后現在這幫干活的45的75歲也干不到了,那時候中國實現自動化3.0,什么時候4.0?可能到2080年左右了,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都看不見了。
第二個講一下智能裝備。什么叫智能裝備?傳統的裝備讓它各種作業都在線化、數據化。智能裝備有幾個技術支撐,不提傳統的裝備技術了,因為它要智能化的話有四個技術,第一個是物聯網,附物體于身份、通訊方式、思想,這個技術就叫物聯網;第二位是大數據,就是把各種作業的數據都統計上來,使機器按照最優化的狀態進行工作,所有的計算不能在拖拉機上,太慢,所以都在云端。第三位是人工智能,機器所有的作業都是它自己自主完成,機器和機器之間的通訊也是自主的,到那個時代的時候真正實現智能裝備。都是無人駕駛汽車的時候,車與車之間是互相通訊的,有的人開,有的是無人的這個容易出事。后面就是各種裝備用到大田、用到家禽養殖、設置、水產、果園,這樣的裝備就是智能裝備。
(文章來源于網絡)